南懷瑾先生講述 十方記輯
公元一九八三年寒假期間.十方叢林書院學(xué)生摒息諸緣,入禪堂精進(jìn)用功,南師懷公親為督導(dǎo),并授“心經(jīng)修證圓通法門”,眾等如飲醍醐。諸方聞訊,咸盼共餐法味,遂輯錄以公同好。(編者)
從普賢行入三摩地
你們在禪堂里坐著用功,依照受日本佛教觀念影響的本省話,叫坐禪,即普通所謂靜坐。一堂靜坐,就是修一堂法,到底修個什么法???修禪定法。不然你木然不動坐著干什么?!但是,只顧坐著貪圖舒服,執(zhí)著清凈,逃避現(xiàn)實,是不對的。所以,現(xiàn)在告訴大家一個法門,普賢行愿品的修法。修普賢法門第一要懺悔。每堂一上座,腿子收好,身心稍稍清凈一下,然后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同時遍滿時間空間,傳法師尊亦遍滿十方三世,每一佛菩薩三寶面前都有我在禮拜懺悔。把懺悔的觀念情感統(tǒng)統(tǒng)歸納起來,一字一字自己思維清楚,不是嘴念,而是將生命整個投入心念中:“往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不是念了算數(shù),心念隨念隨想,自己有哪些習(xí)氣雜念?都把它投入一念的誠敬而懺悔透徹,然后觀想也不觀想,只是一念虔誠,一念懺凈,一個法門就到底了。第二要發(fā)愿。我為大家作好四句發(fā)愿文,每一上座都須如此,由懺悔而發(fā)愿,否則難以相應(yīng):“未生善法當(dāng)令生,未盡惡業(yè)今使盡”。內(nèi)心里尚未發(fā)生的善法善念,一切現(xiàn)在都讓它生起,而無始以來身心的惡業(yè)、雜染及煩惱,同時一刀兩斷不復(fù)造作。但不可隨便口念,心中應(yīng)切實伺察,切實做到。接著要觀想:“十方三世佛加護,迅速發(fā)起菩提心。”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師尊三寶等等,遍滿過去現(xiàn)在未來無盡法界,慈悲庇護加持于我,使我能迅速生起無上菩提道心。我們平常開了一門課“唯識與中觀研究“,現(xiàn)在則要講“般若與中觀正見“。最近一回,在本次寒假禪修以前,維摩經(jīng)第十一菩薩行品提到釋迦牟尼佛與香積佛國的諸大菩薩說法,佛告訴我們,有個法門你們諸大菩薩必須修學(xué),什么法門?–“盡無盡法門”。
盡無盡法門 汝等當(dāng)學(xué)
“盡”有頭有尾,”無盡”無始無終,無量無邊,佛說什么是盡???有為法,一切有為法都有到底的時候。什么是無盡???無為法,無量無邊無窮盡,亦無始處,亦無終處。我們需要知道,凡是有修有證,不論世間法出世間法,也不論顯教密教哪一宗派,皆是有為法。有為法有些是佛法,有些是佛法與外道的共法。無為法則為佛法的正法。無為法,無修,無證,本來如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但是,真的沒有法,沒有修、沒有證嗎?不是。無為法就是法、就是修、就是證。證得無為法便是證得涅盤之果,成佛。而涅盤畢竟無果也無佛。真正的大法,無上佛法,就是無為法,說一句無為法已經(jīng)落在有為了。說也錯,不說也錯;定也錯,不定也錯。本自無為。如果證得般若智慧,真證得了,喚作開悟,豁然大悟,即是悟了菩提,原來一切法本自無為,而一起用,皆是有為。人家注意!照密法來說,這樣明講,也就是傳法,但一般人的習(xí)氣,喜歡一種形相,喜歡神秘,不了解這樣說就是傳了一個大法。當(dāng)然遇到蠢人笨人便非得有個形式不可,燒燒香,念念經(jīng),擺擺供養(yǎng),鬧鬧熱熱,請人傳這么一套法,然后用點凈水、香酒往頭上一倒,灌了頂啦。唉!當(dāng)然,那樣亦是法,是方便,是助道,是加行。
心經(jīng)為般若法門精髓
現(xiàn)在退而求其次,再講佛法的般若智慧,般若正見。你們都知道般若,也都會誦心經(jīng),今天就傳一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修證圓通法門,但要以誠敬虔求的心情來聽,是依法,不要依我。能不能有所心得,看你們的福德智慧。隨時在戒定慧中的人,沒有不成就的,拿著記錄簿,拿著筆也可入定。用時提起,不用就放下;如果這樣用功修持多好呢!然而人們在放下不用的時候,“小人閑居為不善”,成了小人,妄想紛飛,那就不對了。心經(jīng)般若法門是大乘道六度最后成就的大法,所謂三世諸佛以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修般若無法成就。學(xué)佛不是迷信的信仰,那是普通宗教。學(xué)佛要你懷疑,要有問題,例如生死問題,自我問題等等。要你觀察透澈,而以智慧成就,不是迷信成就,這得靠般若。所以般若法門是佛法的中心點,漸次演變?yōu)榉ㄏ辔ㄗR,乃是般若的發(fā)揮。般若法門因龍樹菩薩大加宏揚而光芒萬丈,即如中國的禪宗,有時也被稱為般若宗,另外更有一個別名??心宗,一切諸佛之心中心法。般若法門中大般若經(jīng)有六百卷,都是告訴一切眾生如何以智慧成就法身解脫的法門。而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的濃縮精要,至于般若法門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則是中譯習(xí)誦的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jīng),加上題目總共二百七十個字。先念經(jīng)題“摩河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為什么有這部經(jīng)?是佛一大弟子舍利弗,問佛修持般若法門成就的方法,佛乃叫觀自在菩薩答覆這問題。舍利弗問,觀自在答,記錄下來成為經(jīng)典流傳后世。過去我講過很多次,現(xiàn)在再來教大家做般若觀法、就是前面所提迅速發(fā)起菩提心。首先要了解原經(jīng)文字。“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第一段,注意最后一句“度一切苦厄”。我們?nèi)绻梅饘W(xué)的教理來研究,佛的一切說法,有兩條路線,其一始終以小乘四諦法“苦集滅道”為基礎(chǔ),世間一切皆苦。煩惱也是苦,生死一大苦,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等無不是苦。如何了苦?如何了脫?若不能了,怎么才得了?除非得道,滅了所有妄想煩惱,滅了所有業(yè)力作用,方能解脫一切苦,離苦得樂。但是。一切凡夫眾生以苦為樂,積集一切苦,拼命去追逐痛苦之事,當(dāng)成現(xiàn)實之樂,所以佛說眾生顛倒。
如何了苦?首重觀想
般若經(jīng)即以“苦集滅道”為基礎(chǔ)。因此,第一要知如何了苦?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弗要“行”,就是修行,同我們大家一樣打坐,也就是修行的一個法門,行住坐臥隨時照管自己,才是修行。我們知道菩薩的名號代表他的修法,等于世間人取名字,有特別的意義。觀自在的意義著重在“觀”,,隨時隨地,觀照起心動念,照管每個思想的起沒,但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去覺察它,這就是行的方法。你們只曉得打坐,內(nèi)心沒去觀察自己的心念,沒有觀心,等于呆坐,光坐在那里昏昏沉沉,懵懵懂懂,與睡眠何異?!不對的,這樣不是修道,必須觀察自己起心動念。坐在那里身體不管了,四肢不動,六根不用,正是休息,這肉體既已休息,已經(jīng)很舒服,便不要再管它了。這時內(nèi)心要起觀,??觀,觀自在菩薩,觀自己一個人在起心動念,念念明了,譬如我現(xiàn)在在講話,大家在聽講,每一句活,每一個字,講的,聽的,自己觀察得清清楚楚;對了沒有?錯了沒有?該講不該講?善的惡的,是的非的,一一覺察無失,這是初步。觀自心在哪里?有人煩惱起來的時候,作不了主,觀也觀不了,被煩惱障礙,無明一起,睡意一來,隨境逐流,再也不知回光返照。密宗要人修觀想,其實,觀是觀,想是想。初步的觀即是想,這不是很簡單嗎!觀想,就是你須想像得出來。你念頭里想,譬如畫家要畫一座山、一湖水,心一想念,便呈現(xiàn)出來,一山一水,如在目前。密宗修觀想也要將對眾主題想出來。觀和想相連,這是入門方法。可是,你們現(xiàn)在學(xué)這法門,老實講應(yīng)在那里觀呢?先要在心頭起觀,肉體有形之心,兩個乳房中間,心窩子上下。觀心,先須輕輕的在心頭部位作觀,當(dāng)然,思想不是由心臟而生,但是,你正好觀察心頭這一部分,此是正修行之路,別腦子空想妄想,也不要看光什么了。初學(xué)者用此觀法,有時覺得心窩子這里痛啊痛的,那是由于胃上食道管不干凈的緣故,除非心臟原有疾病的,另須研究其他方便。怎樣才是觀自在菩薩修行菩薩道的觀法呢?換言之,怎樣才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的觀行呢?你是這樣從起心動念,慢慢起修,慢慢觀想,走路也好,做事也好,隨時不離心中自我觀照,等智慧功力深入以后,自己自性實相般若的智慧爆發(fā)了,就不是先前追求心念起動時的觀想智慧了。我們觀想的觀是妄心觀妄心,妄想觀妄想,雖然能觀的作用是理性的,但仍是妄想。審察自己心念,觀到功力深了,因緣成就時,自然呈現(xiàn)智慧德相。但觀自在菩薩雖然告訴我們行深般若波羅密多,卻也不是一觀就會,火候到了,起心動念,時時明白,個個清楚,來的時候不歡迎,念頭就跑掉了;去的時候不追求,不理它何處消失,如果觀行漸深,觀到妄心雜念,既不來也不去,正好,一段空靈,得“初住”休息之境。
照見五蘊皆空
念念都舍,舍掉,但舍不是壓制的妄造空境,只是隨起隨消。如此直修下去,最后真智實相般若必然現(xiàn)前。此時一點都不吃力,不必觀了,到達(dá)另一境界”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都空,身心也無,感覺也無。空了,沒有了,并非死亡;空了,自己找自己的身心覺受都找不到,沒有腰酸腿麻等現(xiàn)象,意識心中如果還有個感覺,那是受陰,也要空掉;妄想有沒有?沒有了!想陰也空。“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一了,什么都了!無苦亦無樂,既無歡喜也無悲,實相般若自然呈現(xiàn),見自性空性,不完了嗎!雖然如此,觀還是初步的修法。例如密宗的所謂觀想,或天臺宗的所謂止觀的觀境,這觀字是用第六意識的思想妄心,也是分別的妄想妄心,都是由尋、伺,審察的心態(tài)入手。但觀的作用很重要,般若修法即從觀心開始修觀自在。假如你求個神通、求個清凈、求個境界、求個氣脈通,都是意識妄念的欲求;你把這些觀念弄清楚,念念舍,舍即布施,念頭來就丟開,隨便它是什么念頭,包括佛法的心思都丟開。能念念布施,自然持戒,起心動念,對與不對,善與惡,都拋掉,當(dāng)然是戒了。能念念布施,自然忍辱,忍即切斷念頭,合乎法忍。能念念布施,自然精進(jìn);念念來則舍之,去也不追,自然是禪定。這六度都在觀心境界中,等到自性般若顯露,便照見身心內(nèi)外一切皆空,都空無所有了。
小乘佛法如何禪修
小乘佛法的修持,對行者的心理狀況有個名稱叫“有覺有觀”。念佛也好,觀想也好,顯教也好,密宗也好,都是有覺有觀,有知覺,有感覺在觀想,心清凈與不清凈,身體舒不舒服感覺得到,這便是有覺有觀起修的境界。那么修到了無覺,肉體感受沒有了,還有觀,是比較進(jìn)一步的修行人,但觀的心念仍在。真做到了無覺無觀,感覺不存,更不必起觀,自然清凈,如此小乘的禪定修法才算有基礎(chǔ)。然而你要知道,這個清凈,它是心意識所顯現(xiàn)的清明境界,不過已經(jīng)不錯了。如果由此繼續(xù)定慧等持修下去,既使不了菩提,也可證果。所以舊譯修觀方法”有覺有觀”。玄奘法師棄而不用,新譯”有尋有伺”。”尋”的心理現(xiàn)況,一個念頭去接另一個念頭,一個思想去接另一個思想,就是尋的現(xiàn)象。”伺”,妄想念頭好像停止一樣,似乎不大用力,很靜,但其實還是念。古人譯為”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里,談心理修持的狀態(tài),提出三個程序,玄類法師將之異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這些心意識的心念變化過程形態(tài),自己須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如此這般修持所產(chǎn)生的功德和妄想的關(guān)系究竟如何,瑜伽師地論以這三地概括得層次分明,這里暫且不提。
般若就是無上咒
那么觀自在菩薩的”觀”,就是般若修法,難道另外別有個法嗎?!假使真有一個咒語,要念咒子才對,你圖的是什么?心經(jīng)末后不就有個咒嗎?“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觀自在菩薩說;你們不要亂念咒子啦,般若就是無上咒,沒有其他咒語超過它了,“能除一切苦”,只有這個咒子,使人能解決一切問題,“真實不虛”,不是蓋的。“即說咒曰”我現(xiàn)在說給你們聽,”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便是大咒。因此關(guān)鍵不是咒不咒的問題,你以為念個咒子才叫修行啊,般若法門正是最好的咒,“觀”自在就是咒,觀自在就是陀羅尼,總持法門。開始一切都在觀境中修??觀與舍,這么樣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到了最后已不是觀,觀還用心,而是無覺無觀了。身心真空,不須念念再舍,而是自然靜,當(dāng)下就”照”見五蘊皆空。我常比方,觀,這一法門,好像打一盞燈籠,或拿支手電筒找東西,光有限度有范圍,找,找,慢慢找;照則不是,整個大電廠開了,如太陽照耀萬物,一剎那普照大地,叫佛光普照。你人為的觀想,畢竟有限,非普遍。等觀到純熟,一轉(zhuǎn)徹底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什么?身體的感覺沒有了,無感覺,全盤空掉,那時全不考慮腿痛不痛,麻不麻,什么都沒有,可是清楚的很,那是菩提覺性,如有所悟,”五蘊皆空”,你看般若修法那么簡單,可是做到了嗎?做不到。你們要是這樣修起來多好,非成就不可。
色與空的問題
因為有人做不到,所以觀自在菩薩又為舍利弗說明色與空的道理。佛在楞嚴(yán)經(jīng)所教的修法是漸次空五蘊。第一色陰,(地水火風(fēng))這個身體如何空掉?你們打坐盡管坐在這里,很舒服,還是有身體感覺,色陰空不了;為什么?因為有地水火風(fēng)緣聚的關(guān)系。地就是肌肉和筋骨,水??身上的血液唾液等,火??生命本能的勢力,風(fēng)則是氣脈,氣脈怎么會沒有?身體自然有氣流走動,沒有氣就死亡了。密宗修氣脈,是把四大先修好了,容易將它空掉,了了色法,而誰在修氣脈呢?這就不屬于氣脈問題了,氣脈沒修好,我們這個肉體四大業(yè)氣籠罩之下,別說念頭空不了,感覺都空不了。色法不空,受陰難除,一天到晚在這里,不是頭痛,就是腿麻,飯少吃,餓了!多吃了,肚子發(fā)脹!心情不好,無不都在感覺之中。甚至你看我不起,我生氣;我看你不順眼,你討厭,完全沉醉在受陰里,妄想空不了。行陰是生命的本能活動,你更空不了,隨生死流轉(zhuǎn),要病的時候,無法不病;要死的時候,就活不下去,心意識都控制不了。于是佛菩薩善知識們替我們想很多的辦法。從色身上了的,修氣脈。從心地上了的,修止觀。從信仰上了的,念佛念法念僧。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般若的差別智,都是根本般若演發(fā)出來的差別智慧與方法。在色法上,你說沒有氣脈的作用嗎?沒有肉體中各種身心變化嗎?肉體明明擺在這里,怎么了?有時你自以為精通佛法,曉得自己不要生氣,可是今天肝火旺了,脾氣來了,控制都控制不了,一發(fā)不可收拾,皆是色陰、受陰、想陰、行陰主使了你,你無法做它們的主宰,它用你,你不能用它。因此,心經(jīng)第二段菩薩慈悲告訴舍利弗,也是一種感嘆:”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菩薩先講修法原理,五蘊里頭第一重色蘊。舍利子,你當(dāng)如此觀,如此了,不走修氣脈的路線,但可了氣脈。所謂氣脈肉體是業(yè)氣,業(yè)氣存在,這股力量行到肺部,肺部就起作用,有所變化或生病。那么假使你不用其他方法,天天做教理觀念,也可以,白骨觀就是了色法的根本方法,將身體觀成白骨。白骨觀、不凈觀屬有為法,因為眾生做不到色即是空,只好先修白骨觀、不凈觀,等修到白骨流光,光也空了,便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白骨觀你既不能觀起來,不能不修啊!佛初步傳法給弟子們,大多都是要人修不凈觀和白骨觀。而根據(jù)佛經(jīng)統(tǒng)計,佛在世時的弟子,由白骨觀證果的太多太多了,這是以有為法了色法的最佳法門。此外還有很多別的途徑,如密宗的修氣脈,修明點,修拙火。拙火修成功了如何呢?拙火不是一團火,若成一團火,是火觀成就,終究還得歸空,與其他法門殊途同歸。修氣脈并非氣脈修成便了事,雖然氣脈為修道途程中的必經(jīng)之路,但并非究竟。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那么不用上述修法,直接走般若路線,如何空色法?---觀。內(nèi)觀,觀色法,色就是空,有智慧一觀就入,便把色法身體空了。慧力不夠,修有為法不凈觀、白骨觀等等,照樣空。到了空,就是究竟了嗎?你氣脈化掉空了就是嗎?不究竟啊!舍利子,”空不異色”。空了以后,空也不留,有個空的境界,清凈的狀態(tài),也是色法的變相,與色法沒有兩樣。所以第一步告訴你小乘聲聞的”色不異空”,證到了空呢?空還要空掉,”空不異色”,空依然是有相清凈,心意識所變現(xiàn),仍是執(zhí)著。那么你說到了第二步”空不異色”,連空也空了,那還不是嗎?還未徹底清凈,只到一半,不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色法本身就是空,用不著你去空掉它,它的本性念念遷流,時時不住,本來不住,你去空掉干嘛?這是大乘境界了。”色即是空的,空即是色”,由于本來空,才有色,有肉體,有物質(zhì)世界的起用,你別去追求另一個空,認(rèn)為是道,是究竟;如果這樣,還不是的,因為空仍是有。一切萬有諸法,一切宇宙現(xiàn)象,都因空而有,無真空便無萬有的緣起。譬如房間不空則不能用,因為空才有多種用途。萬法從空生,從空滅,空生空滅,并非沒有,它有生有滅,來去自在,生滅自由。”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自性本空,故說”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二法絲毫沒有兩樣,何必造作去空色法,多費心機。但又何不可造作諸法,生起一切妙用呢!到此才為大乘的成就境界。經(jīng)文一開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已經(jīng)傳法完畢。明知你空不了,因此說,舍利子啊!五蘊皆空,談何容易,第一色法便夠難辦了;別說色法,身見能夠空得了嗎?我們打坐在這里,腿子到這個時候非麻不可,就是色法氣脈不通,身見不能空的關(guān)系,若無氣脈,坐一萬年也沒問題,大家口口聲聲五蘊皆空,你到了嗎?到了便成就、成佛,不需修了,到達(dá)無學(xué)之地。所以說,舍利子啊!不容易呢!需要了色法,”色不異空”。懂嗎?懂了,嘿!不要抓住一個空,”空不異色”,空和色并無不同。那么,假如對色與空,兩頭都不執(zhí)著,對不對呢?還不對,還沒真用心。”色即是空”,色法當(dāng)下便是空的,不必多此一舉去空,不要執(zhí)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fù)如是
如此,”受”–感覺的狀況。“想”–思想。”行”–生命的動能。”識”–現(xiàn)識。亦復(fù)如是,都同上述色法四句話一樣。禪宗要人”離四句,絕百非”。四句就是:”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大家應(yīng)從此細(xì)加體會。本經(jīng)的中文翻譯太高明了,不把色蘊后面四句,一句一句重復(fù)羅嗦的再譯。若是用科學(xué)邏輯的方法,要將受、想、行、識和色法一樣,一句一句寫出來,可是本經(jīng)不循此途,而以文學(xué)手法–“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一筆便交代圓滿。然而不羅嗦也不可以啊!般若法門,是最高智慧的成就法門,一般凡夫,怎么能懂?色法剛才已講過。”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交代完了,再來一談感覺狀態(tài)。舍利子啊!”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們現(xiàn)在自己觀照看看,腿都坐得差不多了,有些人本來滿定的,現(xiàn)在是定的反面,難受到不得不搖動。坐久了不舒服,甚之,煩躁不安,這是受陰在作怪。”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能嗎?如果現(xiàn)在有人拿把手槍,你動一動就打死你,這一怕,就忘了這雙腿,只注意到手槍,管不了身體酸痛脹麻,好像是空掉了似的,這是心的變相作用,注意力的轉(zhuǎn)移,受陰變相為駭怕,不是真能空了此感受。因此要觀,觀心為要。但你觀心的感覺即是念頭,你別以為只有思想的作用才叫念頭!人坐在那里,百千種滋味在心頭翻滾,就是受陰沒空,受陰不空之故。譬如坐著氣脈使身體自由搖動,一搖已是動念了;因為你念頭跟著身上氣脈,與受陰配合。如果受陰不與之配合,便不致于隨他起而動搖了。有些人搞不清楚,硬說只是氣脈在動在搖,自己實在沒有幫忙它,也沒管它,它自然在動,沒辦法。甚至認(rèn)為是神奇,是道的妙用。這真叫人啼笑皆非,不可說,不可說。因為不懂現(xiàn)識的道理,那是第八阿賴耶識整個念頭的異熟等流在作怪啦!
教你一個咒子
身體在搖,不是沒有念頭,所謂自己感覺沒有念頭,只是好像沒有第六意識的分別妄想。其實搖動本身,正是大念頭,須將這感受空了才對。這個不空,沒有用的。聽到?jīng)]有?快把受陰拋得一干二凈,”受即是空”。拋不開,你念這個咒子”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昨天有位同學(xué)在搖,我告訴他,教你一個咒子,一念就不搖了,”搖呀搖,搖呀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好寶寶!不要搖呀,不要搖。”(眾哈哈大笑!)什么道理?念頭控制念頭,有何難處,有何稀奇。搖動本身,腳痛腿麻,都是念。你說難也難,說易也易,明知是這一念在作怪,但此念就難自空,麻還是麻,痛還是痛,因此你別吹牛了,生死到來,病了!老化了!痛苦啊!更難空舍。明知生死是空,但依然生生世世,不脫輪回,隨生死所轉(zhuǎn)。那么受陰那里來的?氣脈來的。所以有的修法需先把氣脈打通。這是有為法,對的,也是一大方便。氣脈真通了后,肉身不受障礙,一上座,身見自然空,然后再了心,便容易些了,要曉得身與心各占一半,這一半給身體牽住,給四大控制住,很難了,非得把氣脈四大色陰這業(yè)氣先解決不可。所以,你看心經(jīng)般若修法多高明。(講到此,現(xiàn)場指示一人說:這是觀心,就在心頭這里觀,但別低頭。〕
空里談空 都是空話
接著,觀自在菩薩提到”想”---思想,思想很難了。(問)你們聽唯識課,第八阿賴耶識有沒有五遍行?(答:有。)(問)五遍行里有沒有想?(答:有。)想的作用多厲害,然而”想不異空”,你空得了嗎?觀自在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你卻在這里圖個空的境界,對不對?(自答說:不對。)因為”空不異想”。空是你想出來的,你還得進(jìn)一步同觀自在菩薩一樣照見”想即是空,空即是想”的大乘境界才對。想沒關(guān)系,想來想去,它留不住,你現(xiàn)在想想看,亂七八糟,天南地北無所不想,想包子,想饅頭,想點心,想過年,想回家回小廟子,擔(dān)心老師罵,坐著不敢動,很痛苦,入一切苦厄,落在痛苦深淵。唉!你說這胡思亂想怎么辦?嘿!你盡管想,想死了也沒關(guān)系,你要留它也留不住的,”想不異空”,何必想去求空,自性本空,了不可得嘛,如果你到了空境,那么”空不異想”,空仍是妄想所變。所以大乘菩薩不是把妄想空了才證道,大乘菩薩以般若觀照,”想即是空”。舍利子啊!那想陰本來自身空空,不要你去特別抓住一個空,抓住一個空,“空即是想”,那么,空也就是妄想。這樣講是在傳法,不是在講經(jīng)哦!一點一滴自己要觀透。前面所講的,五陰去了三陰。更接下來,“舍利子啊!行不異空,空不異行。”我們身上血液循環(huán),生命中五陰的因緣際會,宇宙的運行,異熟等流的生命生生不息,都是行陰。譬如我們打坐閉眼息念,什么都不想,黑洞洞,空空的,你以為是靜態(tài),其實行陰正在轉(zhuǎn)動,你不知而已。因為它是意識心不相應(yīng)的行法。你打坐閉眼,剛上座不久開始清凈,后來變亂了,然后又清凈,無非行陰在流轉(zhuǎn),在流轉(zhuǎn)的就是行陰。然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舍利子!在這行中,當(dāng)下就是空,別再尋尋覓覓去造成一個空,不然,空也就是行陰的現(xiàn)相了。要觀好,那么你這一念的意識也如此。”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分別意識完全空,道理同上。
五蘊一空 依性起修
經(jīng)講到這里,我們再念念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你若真有大智慧,不管什么禪宗或般若心宗,只來一照。由觀至照,當(dāng)下辦到。心中念頭一空,五蘊一空,便到家了。不能的話,再來修修有為法,仍有八萬四千法門,可資助解脫五蘊。假使五蘊解脫之后,觀自在菩薩又再告誡舍利子說,舍利子啊!”是諸法空相”。真解脫了,一切法皆空,有為法、無為法皆空,一切現(xiàn)象皆空,般若空性現(xiàn)前,無比解脫,無上解脫。現(xiàn)在大家打坐都不觀心,一個念頭都觀不下去。觀清楚了,它本性空的嘛!念頭是想,“想不異空”。有位同學(xué)一天到晚研究經(jīng)教,講的吹的,好像老母豬的肚子那么大,全在妄想中,做不到”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沒辦法。只這么一觀照,不空了嗎!即是諸法空相般若解脫。般若觀照為的是解脫五陰煩惱,但在境界空之中,你須了解這時是照,不是觀。這個空的自性,不生不滅,別怕五陰來去,想也好,不想也好,想而不想,想過不留,無住無著。所以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一切過去所造的業(yè)力、染污,從來未停流,一切清凈心念也未停流。你想保持一·個清凈的心境,就錯了,這是大妄想。因為它本來不垢不凈,空嘛!那里有個清凈呢!?清凈已經(jīng)不空。你說這白顏色最干凈了,其實有個顏色叫白色,不已著了色嗎?空,沒有白不白,黑不黑,以此類推,”不增不減”。
無量法門誓愿學(xué)
你能做到一切法,一·切思想,一切作用,一切感受,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便懂得諸法空相。但要觀照透徹,后頭還有很多東西,還有修法,你們參不透。不要以為一路到底了事。今天先講到這里,下次,也許明天也許周四,不一定,依你們修持狀況再談。剛才首先教大家怎么打坐修法,第一:上座懺悔。第二:發(fā)愿,第三:修習(xí)觀心法門,依心經(jīng)做般若正觀。那么有人說,老師你又教白骨觀,又教念佛,又教觀音法門,那么多,究竟學(xué)那一法?現(xiàn)在又多個般若正觀,叫我們怎樣修?那些都是助道品,都是加行法,到頭來非得接上般若正觀不可,所以”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閑觀一片心”,因為”色不異空”。既然空不了,那你就修修白骨觀,到達(dá)有為空的清凈境界,你還沒證果,就把這般若正觀的法門暫時收拾起來,以后必要用到。再來念念佛,求加庇,利用念佛法門,”受即是空”,覺受的境界空不了,可用打通氣脈等等的功夫方法,以便透徹自性空境。凡此種種皆是方便,佛在維摩經(jīng)說,有盡、無盡法門,菩薩必需修學(xué);有為,無為,究竟是一條路子。”有為須極到無為”,記住,”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下座,休息。
觀與照是同是別?
我講過”般若正觀”是佛法正修行之路。現(xiàn)在要問大家,觀自在菩薩的”觀”,和照見五蘊皆空的”照”,這二者依你們的看法究竟有沒有差別? (陳同學(xué)答:沒有差別。) (蔣同學(xué)答:觀指主體,照指客觀。也就是說,在做功夫時,自己要了解外在的東西,心不要給它抓走,須照住它。如果不如此的話,我們心中的偏計所執(zhí)性及依他起性,便會在自我里造成許多錯誤的概念,障礙自己。) (OO法師答:照可以說偏向于止和靜方面,為根本慧,觀則是一種抉擇,屬分別慧。二者是一體,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林同學(xué)答:我對剛才三種說法不完全同意。觀可能還只是在自性本體的功用上做功夫,到了照以后,已經(jīng)能夠洞見自性本體了。) (OO學(xué)僧答:我認(rèn)為觀比較屬于意識妄想這方面,照則是屬于智慧的抉擇。) (周同學(xué)答:觀是般若的本體,照就是本體起用的境界。)好,你們都講得很好,很像一回事,但也都統(tǒng)統(tǒng)吃鴨蛋,得零分。大部分同學(xué)都還在談理階段,光說不練,如何把這法門切實用到心地上才是正題。你們看,佛法由世尊,傳到弟子迦葉、阿難,目鍵連等人手里,便有了各自不同的講法。等于孔子的學(xué)說到了子夏、子游、子張、子貢一代,理念的表達(dá)和事物的偏重,就不一樣了。各有成就,各有所得,然而究竟有偏頗,并不圓滿。你們剛才所講,彼此體會不同,大致還算不錯,但是都沒有正中問題的核心。現(xiàn)在我把心經(jīng)切合修持用功的法門,順便融合一點教理的分析,試著貢獻(xiàn)大家,認(rèn)識般若宗,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禪宗、心宗、達(dá)摩宗的眉目。其實,你們許多人尚未對這個法門真正深入,全心全意用功修持。你以為教理不是修法啊?!其實,真正的教理正是切身的修持法門,一定要有形有相的方式才叫修法嗎?那是次等法。上等之法,理事圓融,法界無礙。理即事,事即理,理是教理學(xué)理,事是行持功夫。真通了教理,見地透徹,這見地就是功夫。
般若正修事理一定圓融
所以你看華嚴(yán)經(jīng)有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功夫到了,理也到了;或者理到了,功夫也到了,事事無礙法界,根本沒得理存在,全是事了。譬如我們?nèi)粘P凶∽P.都是一件一件的事,每件事都有它在哲學(xué)上和科學(xué)上的道理。但是我們每個凡夫都自自然然曉得上廁所、穿衣服、吃飯、事事無礙,樣樣平常,根本不管那個理不理。因此,理的極致就是事,理事雙亡,能所不立,才得證成佛。告訴你們,這樣便是參禪啊!今天一問大家,依然沒得辦法。以前都講過的,現(xiàn)在仍茫然不知重點所在,這很嚴(yán)重,很糟糕。大家要好好走般若正觀的修持路線,不只為了自己將來的成就,自己成就了也可以教他人,幫助他人。有同學(xué)在此地學(xué)了一小段時間,還沒學(xué)成便離開。到了外面,念佛的團體請他去說法,推也推不掉,這才曉得還須更上一層樓,每日謹(jǐn)言慎行,戰(zhàn)戰(zhàn)兢兢,把修學(xué)日記寄給我看,每天做些什么事,遇到什么困難,我都清楚。過不了多久又跑回來,想繼續(xù)好好學(xué)。到處需要人啊!以后你們都要輪流出去弘法,不行的話,這里也別再混下去了。這里并非養(yǎng)老院、托兒所,自立立他,自覺覺他,犧牲自我,普濟眾生,這才是大乘菩薩永不退失的行愿。經(jīng)云:”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薩發(fā)心。”要你們?nèi)ズ敕ǎ烤沟侥抢锶ツ兀窟@就要看你們?nèi)绾稳ラ_創(chuàng)了。樣樣都要靠老師,不行的!難道死了以后,還要老師給你定個棺材;然后:”老師,你幫我裝進(jìn)棺材。”在棺材里還要說:”老師請你把我的頭擺正一點。”這樣行嗎?!所以這一回寒假禪修,要求比以往嚴(yán)格,不是鬧著玩的。希望大家善自護念,各有心得。如何觀?如何照?前面已說明過。現(xiàn)在再問一個問題,觀與照應(yīng)屬于何種般若?(有同學(xué)遲疑地試答:”是不是實相般若?”)錯了。你們這樣回答等于在猜題,心存僥幸,要不得。依禪宗而言:”思而知,慮而得,此乃鬼家活計。”要想一下才知道,研究考慮一番后才曉得,都不是本份自性般若自然的流露,不算修道本色,而是猜疑伎倆。
學(xué)佛從有尋有伺開始
般若的內(nèi)義包括下面五種:實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漚和般若),眷屬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觀自在菩薩的”觀”和照見五蘊皆空的”照”,二者都是境界中事,都是境界般若。我們修證的三個次第–“有覺有觀”(有尋有伺)、”無覺有觀”(無尋唯伺)、”無覺無觀”(無尋無伺)–可以體會到觀與照的分際。觀的境界就是尋,有如在找一個東西,比方一根針掉到地上,怎么辦?屋內(nèi)一片漆黑,只好借著燭光或手電筒的亮光慢慢尋找,慢慢探索,這是”有尋”。”伺”則不尋找,找啊找,找也找不到,坐在那里等著吧,本來到處移動的小亮光停在一個地方,定住了,久而久之,光亮逐漸放大,這是伺的境界。最后,瞎貓撞到死老鼠似的,一下放大光明,徹天徹地,便到了照見五蘊皆空,無所障礙。凡夫?qū)W佛,不管是學(xué)密宗或者顯教,一開始都是有尋有伺。觀想一下觀不起來,即使觀起來又跑掉了,自己很慚愧,又懺悔,又難過。然后再觀想尋回來,這樣七騰八折,后來勉強定住了,就是伺。可是剛剛以為自己行,很得意定住了它,哎呀,又跑掉了。只好再去找,如此反反覆覆,尋尋伺伺,最后終于到達(dá)了無尋無伺地,不思善,不思惡,便相當(dāng)不錯了。心中隨時起觀,念頭何處來?何處去?等到功夫較為純熟,前念已滅,后念未生,中間一段空靈,有人就拼命看的很牢,對不對?這又淪為下品修法,你死心眼看著那一段干什么!看臭水溝啊?!嘿!你就忘了金剛經(jīng)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的念頭已經(jīng)過去,未來的念頭還沒有來,中間的念頭當(dāng)下即空,你看住它執(zhí)著一個空干嘛?這是不用智慧去參!因為那個空也是你心意識所造,當(dāng)不得真。那么你不看它,怎么辦呢?看與不看之間如何取舍?我如此一講你們便傻了,稍稍深入一點,我就曉得你們吃不消。修行人真到了解脫處還有什么觀心不觀心的。解脫便解脫,毫不拖泥帶水。但是剛開始時,一·切都要從般若觀心來。心經(jīng)告訴我們:菩提薩多,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yuǎn)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般若是諸法之母,非修般若不可。
境風(fēng)吹識浪 自有定盤心
純正的般若觀心法門,觀自我心意識的生生滅滅,本無所謂在何處起觀的問題,婆婆媽媽,多此一舉。心并不在內(nèi)外中間。然而一般行者做此觀法,很容易將注意力集中頭部,引起高血壓等病癥,所以才又提供大家輕輕在心頭作觀的方便;又怕你們不懂心頭部分,特別說明在心窩子這里,兩個乳頭中間,肋骨銜接凹下之處。就在這里自然起觀。你看我多么有耐心。常常你們一大堆不是問題的問題,我都一字一字靜靜的洗耳恭聽;每個禮拜那些糊里糊涂,莫名其妙的日記,我都坐著幾個小時,規(guī)規(guī)矩矩、一句一句仔細(xì)看完。這就是忍辱波羅密,其實忍都不必忍,忍性自空。觀與照有層次上的不同。大家注意經(jīng)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怎樣修行呢?行住坐臥,起心動念,隨時在觀照中。若說觀照到得心應(yīng)手,那么你那個能觀照的是什么東西?觀心到了某一程度,自然因個人業(yè)力不同而現(xiàn)出各種境界。有人到時就看到圓光,有什么事問他,只要在圓光中一看,就知道了,一執(zhí)著便上了邪路,錯了。境界倒是真的,所看的山水人物也是真的,并不一定是這一生的事。那么這是不是妄念?----是妄念,是六塵緣影,甚之,是第八阿賴耶種子識的變現(xiàn)影像。所以要觀這個念,這個念不動,你怎么看見?!念不動,怎么會起境界?!頭動,氣也動,氣不動,境界還出不來呢,對不對?!一切境界皆是念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感覺也好,思想也好,氣脈也好,都是相。你把這道理弄清楚了,才容易上路,才不會出差錯。大家要觀照清楚,隴侗不得,然后看到境界,呸!!!去你的,正一正,動一動,連個鬼影部沒有,還有什么境界不境界。這是個法門喔,密宗有一個大手印法門,大力吐一個”呸”字,頓除一切妄想雜念,使心境立刻變得海闊天空。當(dāng)年我的老師袁先生,告訴我他以前參禪、參話頭的經(jīng)驗:一心一意,晝夜不懈,參到吐血也不管,男子漢大丈夫,死了就死了,決不退悔,有一天,早晨起來疊棉被,把被子這么一抖,又是一個太陽出來;再抖兩下,一個一個太陽,接二連三滾出來。嘿!他說原來什么學(xué)劍仙、學(xué)看光、修行得神通的,都是這樣。去他的!你來騙我干什么!被子也不疊了,吐它一口口水,打坐去了。真是大修行人,再怎么”境風(fēng)吹識浪”,絕不被境界所轉(zhuǎn)。然而到達(dá)”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究竟了沒有?–不究竟。況且你們還沒有照見五蘊皆空。只好慢慢觀,隨時念念回光反照,如此行深了,自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們念朝暮課誦楞嚴(yán)咒的偈子,有”將此身心奉塵利,是則名為報佛恩”兩句話,這也是行;行深了,自然照見五蘊皆空。
輕輕從心頭起觀
你們現(xiàn)在坐在那里,五蘊都不空的。有時氣脈動,氣脈是什么?都是四大色法變的。氣是風(fēng)大,脈是水大、地大、火大的綜和,是由神經(jīng)初步發(fā)起的作用。氣脈通不了,色法空不了,身心空不了,實相般若無法現(xiàn)前。因此第一步先要依”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起修,等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四諦中便沒有苦諦,滅了苦諦即道諦,而五蘊就是集諦,一個般若觀心法門便把”苦集滅道”貫徹盡了。要離一切苦,先滅一切集,如何滅一切集,得了道才滅一切集。這不只是講道理,都是修法哦!大家好好奉行觀自在菩薩的教法,觀照這個色身色法同性空的關(guān)系。不然閉起眼睛打坐,里頭一片漆黑,懵懵懂懂,自己搞不清楚,多可憐,多悲哀!你們現(xiàn)在如此觀心,不要向頂上觀,不要在腦子里觀。平平安安,自自然然,輕輕從心頭起觀即可。千萬不要硬抓住肉體,把肉體看得那么嚴(yán)重。若是作白骨觀,白骨那個空架子,重心大概也在心頭這一部分。聽懂了沒有?要把每一句話聽進(jìn)去,不要表面專注,其實昏昏沉沉,莫名奇妙,白白浪費時間。話記不住,就是落在無記中。若能每句話明明白白記住,心中卻無妄念雜想,這才是定的憶念之力。好,現(xiàn)在告訴你們,剛才你們幾個人的回答,還算有點影子。觀與照,彼此同而不同,有層次之別。若是修行到了照的境界,那便到了理無礙法界,但尚未達(dá)到理事無礙法界;或者勉強說到了理事無礙法界,不過還沒完全,差不多是介于理無礙與理事無礙法界之間。然而,凡是不能真正用功修行,光在那邊講道理的,不論是觀是照,都是理法界邊事。還有人問,無尋無伺的境界跟無記如何分別?無記就是無記,無尋無伺就是無尋無伺,就這么簡單!般若波羅密多的功行深時,自己自能分別,沒有修,空談妙理干嘛?(此時有同學(xué)問:觀是修道位,照是見道位,對不對?師答:就功夫而言,勉強可以這么說,但還不真是。)
為大家講個禪故事
現(xiàn)在為大家講個禪宗故事,看看有沒有人能夠領(lǐng)會。事情發(fā)生在唐末五代,現(xiàn)今湖北武漢三鎮(zhèn)地帶,有名的黃鶴樓就在這里,風(fēng)景很美,唐代名詩人崔顥有詩為證:”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當(dāng)時有個撣師,自己認(rèn)為已經(jīng)大徹大悟,有一次,他到一位修道已經(jīng)到了家的大居士那里去化緣,所謂”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大居士接待這位禪師,知道他來化緣,就說:”好啊,大和尚,我問你,答得出來一切供養(yǎng),答不出來,免談。”和尚說好,你問吧。居士就問:”古鏡未磨時如何?”一個古老的銅鏡,臟兮兮的,生滿銅銹,沒有擦干凈前怎樣呢?和尚答:”黑如漆。”染污得像沾過油漆一樣,黑烏烏的一片。居士又問:”古鏡既磨后如何?”假使好好靡擦干凈了后怎樣?和尚答:”照天照地。”這下可好,大居士說:“不行,對不起,請出去,不供養(yǎng)你。”沒有錯啊!依教理講,那禪師這樣回答,一點都沒有錯,古鏡未磨,此心還沒得定發(fā)慧,沒悟以前,黑如漆,那里有錯?古鏡既磨后如何?照天照地,那不是唯識所講第八阿賴耶識,轉(zhuǎn)成大圓鏡智了嗎?但是宗門祖師禪與如來禪不同。你們?nèi)绻セ墸龅酵瑯拥那闆r,給人掃地出門,你服不服氣啊?不服氣。這和尚當(dāng)然不服氣,再去修行,又住茅蓬潛修,三年以后,再回來化緣。大居士看到他又來了,好啊,請坐,我問你,還是那句老話:”古鏡未磨時如何?”答:”此去漢陽不遠(yuǎn)。”再問:”古鏡既磨后如何?”答:“黃鶴樓前鸚鵡洲”。嘿!請接受供養(yǎng)。這是什么道理?三年的歷練畢竟沒有白費。他先前所答,已非泛泛之輩玩口頭禪的階段,真也到了相當(dāng)程度,也有相當(dāng)?shù)墓Ψ颍圆恍小U找娢逄N皆空,便算了道嗎?不對的,我們這位大維摩居士說不對就不對,你有什么辦法。這次寒假共修,每個人都要好好觀心,不做觀明點,或者念佛念咒等等其他功夫。明點是心造,念佛念咒也都是此心在念,觀想佛菩薩亦是同樣這顆心在想。凡所有想,皆是境,佛也好,魔也好,山水也好,人物也好,都是境界;能起境界,能想,能諸般造作的,非境。所觀所照的是心念的變相,是境界般若;能觀能照的,不是境界般若,而是實相般若。修行人必須找到能觀能照的那個,才算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本來的面目。
苦由我來 有我就有苦
我為了怕你們聽了似懂非懂,因此婆婆媽媽,一而再,再而三,將心經(jīng)般若觀法,從頭至尾,從尾至頭,反反覆覆,不厭其煩地加以說明,希望大家好好體會,好好在八識田中記牢。一入耳根,永為道種。你們當(dāng)中已有少數(shù)人有一點入門的樣子了.但大部分還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甚至有些更妄作聰明,自以為是,在那里理上推理,頭上安頭,越來越離譜,要不得。在座之中,每人至少已有七天的禪修經(jīng)驗,放下一切法,放下一切心。現(xiàn)在好好求懺悔,每一上座,不要忘記先前所講,先誠敬地懺悔,然后真心地發(fā)愿。再來,依心經(jīng)觀心,如此修去。觀自在菩薩開始從四諦法”苦集滅道”的苦諦開示我們,痛下一錐。苦海茫茫,一切眾生有求皆苦。不但世間法求不得苦,求出世間法而不能相應(yīng)更苦。想學(xué)佛,想出家,想成道,多苦啊!世出世間,一切皆苦。如何了脫這苦呢?苦由那里來呢?–由”我”來。有我就有苦。我從那里來?由身由心.由念頭思想和四大和合而來,是名”色受想行識”五蘊。先要了此五蘊,才能跳出苦海。跳出苦海即是“度一切昔厄”。如同乘船由此岸到彼岸,需要借助工具。般若觀行,正是最好最妙的工具。依之起修,自性自了,自性自度,還怕跳不出痛苦深淵,照見五蘊皆空嗎?我們?nèi)绻霭坠怯^,身上肌肉、氣脈、神經(jīng)、細(xì)胞等等都化掉了,還有什么氣脈不氣脈的,不就好了嗎?有氣脈就是還有肉體,肉體是受陰。受蘊那里來?從色蘊的四大來。四大空不了,其余受想行識四蘊更免談了。因此無法度一切苦厄,長日都在苦中。所以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子,從觀心去了世間諸苦。觀心不要蓄意,不要用力,自自然然去觀。實際上,你一觀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已經(jīng)跑掉了。跑了的不去追尋,未來尚未生起的,不去迎取。當(dāng)下即是空。管它空也好,不空也好,一念清凈自在。有雜念妄想來,---舍,布施掉,即傳統(tǒng)禪宗講”放下”。念念舍,善念也好,惡念也好,世間念頭,佛法念頭,一切皆是虛妄。譬如圓覺經(jīng)所講,“知幻即離”。知道這念頭是虛假幻化的,它來了,不必費力趕它,輕輕一觀,本來空嘛!”不假方便”。用不著求佛菩薩幫忙。”離幻即覺”。離開了妄想,不就清清靜靜,明明白白,自性般若,沒有程序,”亦無漸次”,當(dāng)下現(xiàn)前,這不是很好嗎?可是有些人也許錯解了圓覺經(jīng),以為覺了就成佛。他不知道,縱使如此,還是初覺始覺,不是本覺。
四大并沒有障礙你
般若觀行的功夫真到了家,突然之間,頓悟,照見五蘊皆空。身心內(nèi)外統(tǒng)統(tǒng)空,見自性真空。若是還有氣脈,還有感覺,還有痛苦,坐著不舒服,那都陷在受陰、想陰里頭,還談個什么其他的呢?縱然你得了定,呼吸停止,脈還不止,依舊沒能脫離行陰。即使脈也停了,你暖、壽、識仍在,依舊無法超出識陰的控制。那么,借著”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修法,人人直修下去,由觀到照。等到照的時候,那便一點也不吃力,也用不著修,但又不離修。自然而修,修而不修,也無著力之處,好像無修無證,但又清明在躬,才能度一切苦厄。如果這種觀心法門,一時功夫不能得力,我們還可利用接下來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的方便觀慧,與之配合而修。有大智慧的人,一聽”色即是空”,兩腿盤著也好,不盤著也好,一念頓住,把色身一拋,就丟掉了。凡夫怎樣都丟不開,無始以來就舍不得這個集根本業(yè)氣于一身的肉體,禪宗稱之為色谷子,一投胎鉆到這里面去,以后便爬不出來。好像那個蠟丸一樣,藥一裝入蠟丸之中,一封,困住了,打不開。你看,這色谷子有多麻煩,多厲害。但是,你若真把色身空掉了,卻也不要就此執(zhí)著一個空,只知性空,不曉得緣起,不能起妙用,那便落在”見取見”上,還不算數(shù),這時更要回心向大,轉(zhuǎn)成菩薩道。”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緣起的諸種宇宙現(xiàn)象,本性是空的;而正因為本性是空的,所以才能緣起所有世間的事事物物。因此上面兩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指的是”緣起性空”;下面兩句話馬上一轉(zhuǎn),直入大乘菩薩道”性空緣起”的妙有境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大丟不丟開都一樣,它本身自然就是空的。你覺得你被四大障礙住,其實是你自己的念頭在作怪,自我拘束,四大并沒有障礙你,你和念頭一樣,本空。你若參透了這個道理,又何妨四大之存在?!有了四大才能創(chuàng)造諸般事業(yè),成就種種度生功行,多么棒!如此,”受”的情況也是一樣,”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們坐在這里,就算感受空掉了,也不必一直貪著這個空境。換句話說,陷在受陰境中受苦也不錯嘛!雙腿一盤,坐久了,哎呀我的媽!人生能有此番經(jīng)驗,豈不有趣?!(一笑)
多受一分罪 多消一分業(yè)
我昨天告訴大家,多受一分罪,多消一分業(yè)。無始以來,我們破壞人家的好事,傷害其他眾生,使其身心受大痛苦,這類勾當(dāng)我們做得多了,現(xiàn)在自己也嘗嘗看,消受消受,何必這么心不甘情不愿的樣子,扭扭捏捏,多沒出息。”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腿麻,你難過,那么就自己回轉(zhuǎn)來往內(nèi)觀照一下,正在那個酸痛脹麻的時候,自己仔細(xì)看看,滿好玩的。我們還可跟它講話,格老子,你痛個什么鬼?乖一點好不好?!嘿,這不痛得痛快嗎!你那清清楚楚知道痛的那個并不痛,對不對?懂不懂?你要真懂了,般若修法就人門了。(一笑)再接下來輪到”想”。”想不異空”,它本來就是虛妄的、假的、認(rèn)不得真的,所以叫妄想,為什么還要那么死心眼,上當(dāng)受騙呢!想,你盡量想,給你想個夠,想累了,看你還想不想?一個念頭過來,它在你那里留都不留,一剎那便溜走了。來無影,去無蹤,無所從來,也無所去,根本就是它來空你,難道你還真有本事空它嗎?可是,當(dāng)你感受進(jìn)入清凈的狀態(tài)時,也別猛抓住清凈,執(zhí)著空,自以為高明。”空不異想”,空的境界本是妄想的雙相,有何稀奇?一般凡夫妄想落在有邊,生生世世不離六道輪回;而小乘聲聞緣覺落在空邊,不能起諸妙用,普濟群生,尚未究竟。”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與空不二,根本沒有什么想不想,空不空的問題。你死守一個空,自以為是,其實正是個要不得的大妄想,該打香板!受陰想陰解決了以后,緊接著行陰和識陰的問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行和識一般人無法認(rèn)得,很難懂。你們有人自以為懂心經(jīng),隨隨便便,信口開河,不要謗法造孽呀!你色陰受陰了了,想陰也了了,慢慢才體會到?jīng)]有妄想,雖然好像沒有妄想,可是有個東西。是什么,講也講不出來,不在外,不在內(nèi),不在中間,卻有一個什么似的在那里,這就是行陰。無明緣行,正是這一念無明在作怪,而你卻以為是清凈;以為是道,活見你的大頭鬼。再說,受想行識的”想”和”識”,彼此有別。想只能說是識陰所起的表層作用。唯識的”識”很深奧,很不簡單。你們聽”成唯識論”的課聽不懂,應(yīng)該的,一點都不稀奇。但是如果能做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便能一路下去,了解并解脫后面緊跟著的幾個陰境---受、想、行、識。
善念惡念都不沾
觀自在菩薩在談完了五蘊的真相之后,繼續(xù)更進(jìn)一步給舍利弗做結(jié)論。”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但要身空,不但要我空,連法也要空。般若也好,佛法也好,有為也好,無為也好,無一不是幻化假名。”法不異空,空不異法,法即是空,空即是法”,什么法都丟,都空掉。一切法空,小乘法、大乘法、顯教、密教等等,凡所有法,一股邋遢統(tǒng)統(tǒng)沒有,但不貪戀一個空,那樣子就對了。然后,在這諸法空相當(dāng)中,你正好修持。這個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實相般若,自性真空。于此境界,自自然然無修而修,無證而證,此即行深。然而什么是不生?–無生法忍。一天到晚,盡管吃飯、穿衣;盡管開玩笑,打哈哈,乃至忙碌奔波,喜、怒、哀、樂樣樣都來,卻是動而不動,生而不生。每個念頭用過了,當(dāng)下即舍即空,即用即有。既然不生,當(dāng)然不滅,不生不滅,圓滿無礙。并且,在這諸法空相當(dāng)中,還有什么臟不臟、凈不凈的,”不垢不凈”。善念惡念皆不沾,譬如宇宙虛空,香的、臭的,好的、壞的,它一概包容,也一概不失自己本來面目。在這諸法空相當(dāng)中,你修它也多不起來,你不修它也少不了一丁點兒,空就是空,無所謂大小多寡,增加減少,你們大家功夫不到,沒有悟道,空不了五蘊,難道這樣便少了道嗎?–沒有少啦!”不增不減”。觀自在菩薩得寸進(jìn)尺,一步一步再開導(dǎo)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你如此身心空靈去修,什么障礙都沒有。你說你腿痛,那么且看看那個腿痛的念頭痛不痛?別看腿。知道痛的那個,其實不痛,根本沒有怎樣嘛!”無眼耳鼻舌身意”,沒有眼睛,你們打坐還有個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等等這些名堂呢?”無色聲香味觸法”,既無六根,何來六塵?六根六塵空得一干二凈,徹底沒有。有也無妨,因為”諸法空相”,有也空啊!我們出家學(xué)佛,天天念經(jīng),到底念什么經(jīng)?!打起坐來,不是眼睛,便是耳朵,時時抓得牢牢的;哎呀,我的眼睛不舒服啊,耳朵難過啊。去你的!怎么不好好了解心經(jīng)?”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一下就都空掉了,毫不拖泥帶水。什么白骨、明點、氣脈這些熱熱鬧鬧的玩意兒,理都不理,直截了當(dāng)便空了六根六塵。
生死本空 有何可怕
六根六塵空了還不算數(shù)。經(jīng)文又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眼界,無耳界,一界一界算到無意識界,這十八界都空;四諦也空,無所謂苦,無所謂集,無所謂滅,無所謂道。由無明緣行、行緣色,一脈相承的十二因緣,環(huán)環(huán)皆空。因此,”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你說那我把無明空了,就完了,對嗎?---不對。自以為空到了頭,便算了事,那是昏了頭。其實無明也沒有什么盡不盡、了不了的啊!乃至十二因緣的最末一位”生死”,同樣沒有什么解脫不解脫的。為什么要了生死?了了干什么?生死本空,有何可怕!故說”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了了生死的人,人到那里去了?–還在生死中啊!注意哦!大家注意聽,別會錯意,自找麻煩。觀自在菩薩如此這般,細(xì)說般若觀心法門,娓娓道來,無一不是為了要一切眾生,真放下,真解脫,真自在。他起先由四諦法起講,現(xiàn)在又歸結(jié)到它。”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生老病死苦的煩惱都沒有了,又須要什么智慧不智慧的法藥來治療呢?又有什么成敗得失呢?”無智亦無得”,得什么?得道啊?有個道可得,那就錯了。本來無所得,何必大驚小怪,患得患失,庸人自擾呢!”以無所得故,菩提薩綞。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當(dāng)修行到這一地步,無智亦無得,便算你證得般若了,由觀起修,終于照到了。但仍沒有徹底解脫,還未完全明心見性。不過般若智慧已經(jīng)登堂入室,因此”心無掛礙”。休息也好,工作也好,在家也好,出家也好,一切心,一切法,不相妨礙。那么,”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yuǎn)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這時于任何境界皆無驚怕之心,不畏生死,不怕輪回。正因為悟到自性般若的大智慧,所以才能更上層樓,沒有任何顛倒夢想,究竟涅盤,成就佛果。大乘菩薩的境界不是沒有夢想,普度眾生,覺悟有情,正是大乘修行人的夢想。你們朝暮課誦楞嚴(yán)咒的偈子里,有兩句話:”銷我億劫顛倒想”與”希更審除微細(xì)惑”,要消除那個微細(xì)惑業(yè)可真難了。我從幾十年的經(jīng)驗,看了老一輩子,看了年輕一代,許多都走了岔路還不自知,少有功德圓滿的。這細(xì)微到極點不易檢查出來的業(yè)惑,越是修到最后,越難捉摸。結(jié)果自己搞不清楚,處處懷疑,東找西找,沒有了結(jié)。
見性解脫 能所雙泯
因此,連這一絲絲、一些些虛無飄渺的惑業(yè),也都得依般若波羅密多,徹底斷除。”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般若正觀現(xiàn)前,這才大功告成,究竟涅盤。這個時候真正是悟了,不是觀,也不是照,而是見性解脫,能所雙泯,大圓滿,大自在。經(jīng)文前面,由觀自在起到照見五蘊皆空,屬有為法,即是維摩經(jīng)所講的“盡”法門;后面“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多。依般若彼羅密多故,心無掛礙”到“究竟涅盤”這一段,屬無為法,即是維摩經(jīng)所講的“無盡”法門。接著,觀自在菩薩又很慎重地吩咐舍利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諸佛,過去佛,現(xiàn)在佛,未來佛,真正要能大徹大悟,成就正等正覺的圓滿果位,非依自性般若智慧的解脫不可。你們惘惑,以為念個咒子可以成佛,那么”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般若波羅密多正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咒語,能讓一切眾生證到自性光明寶藏,再也沒有另一個咒子超越過它了,無有能與匹敵者。所有的咒語,一碰到般若波羅密多,還有什么戲唱呢?你們?yōu)槭裁床荒钅兀坎贿^光嘴念還不行,你要用心眼觀照,確實證到,不然你無法將它的功效發(fā)揮到極致靈感的地步。般若波羅密多真能破除你們那些莫名其妙的迷信思想,真能頓消三界一切煩惱痛苦,不是隨便說說,鬧著玩的。心經(jīng)講到這里,觀自在菩薩知道大家喜歡神秘,喜歡弄個咒語,念念有詞,于是為了滿眾生愿,干脆也把這個般若波羅密多的無上大咒傳了:”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你們現(xiàn)在一起念,用閩南語或廣東話比較接近原音。
自度自度 快快自度
至于這個咒子意思如何呢?”揭諦揭諦,波羅揭諦”,自度自度,快快自度;”波羅僧揭諦”,大家快快自度,并度大家。菩薩傳你這個法,就是要你自我承擔(dān),別再自欺欺人。人貴自立,自助天助。唯有自度,才是正法。光死皮活賴,向佛菩薩求這求那,終究不是辦法。各人生死各人了,自己業(yè)障自己消。任何法門修到最后,都要依般若波羅密多,才能悟入自性如來大光明藏。別再顛三倒四,窩窩囊囊,好好做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吧!”菩提”,覺悟啊!腦子清醒啊!”薩婆訶”,快快覺悟,不要做夢,不要迷迷糊糊了。你們看看,般若正觀修行之路,多么灑脫,多么直截了當(dāng)。因此今年此次寒假禪修,要大家把密法、凈土等等各種修法,統(tǒng)統(tǒng)暫時擱一下。少裝模作樣,故作姿態(tài),疑神疑鬼。那么你說學(xué)禪宗,這才有一點相似,懂了嗎?大家晝夜二六時中,如此觀照下去,必然順理成章,水到渠成,進(jìn)入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的心中心。下座。自己在座位前向佛、法、僧三寶,頂禮三拜。以無所求之心,一心一意,虔誠恭敬;敬重佛,敬重僧,自己才能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