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蜜-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站-欧美成人h白雪公主在线观看-欧美成人a大片

《六祖壇經》原文名詞注釋

《六祖壇經》亦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是禪宗的主要經典。經文主要記載慧能大師的生平事跡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自性本清凈” “明心見性” “頓悟成佛”的基本思想,對禪宗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祖惠能大師(公元638——713年),俗姓盧,唐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中國禪宗杰出大師。24歲聞《金剛經》開悟而辭母北上湖北黃梅謁五祖弘忍,以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的法偈得五祖認可,夜授《金剛經》,密傳禪宗衣缽信物,為第六代祖 。

惠能在曹溪大倡頓悟法門,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用通俗簡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瑣的義學,形成了影響久遠的南宗禪,成為中國禪宗的主流?。六祖惠能的思想,集中體現于《六祖法寶壇經》。

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大力弘揚,終于一花五葉,盛開華夏。

 

 

《六祖壇經》原文

自序品? 第一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于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學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時作禮,愿聞法要。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于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于市賣柴。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菽苈務f,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余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

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經八月余,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鸺彼偃ィ坏眠t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圣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后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于南廊壁間,呈心所見。

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嘆善哉。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復兩日,有一童子于碓坊過,唱誦其偈?;菽芤宦劊阒速饰匆姳拘裕m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

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上人,我此踏碓,八個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

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菽苈勔眩煅裕阂嘤幸毁?,望別駕為書。

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于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

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菽芗磿嬉猓娜胧?。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

無性亦無生。

祖復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啟曰:向甚處去?

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

祖相送直至九江驛。祖令上船,五祖把櫓自搖?;菽苎裕赫埡蜕凶?,弟子合搖櫓。祖云:合是吾渡汝?;菽茉唬好詴r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菽苌谶叿?,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知焉。)逐后數百人來,欲奪衣缽。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菽軘S下衣缽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惠能遂出,盤坐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菽茉疲喝昙葹榉ǘ鴣?,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明又問:惠明今后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明回至嶺下,謂趁眾曰:向陟崔嵬,竟無蹤跡,當別道尋之。趁眾咸以為然?;菝骱蟾牡烂?,避師上字。)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于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騿?,則對曰:但吃肉邊菜。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菽苓M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印宗延至上席,征詰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

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

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于是為惠能剃發,愿事為師。惠能遂于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

惠能于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傳,不是惠能自智。愿聞先圣教者,各令凈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無別。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般若品? 第二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座,告大眾曰:總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诘f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谀钚男?,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谀K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谡f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

般若無形相,
智慧心即是。
若作如是解,

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F,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

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贊嘆,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

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于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云覆蓋于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于智人,智者為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凈。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凈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識,后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于同見同行,發愿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

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凈至無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凈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師復曰:今于大梵寺,說此頓教,普愿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歡喜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決疑品? 第三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剌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為解說。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

師曰:是。

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愿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師又曰: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念念無滯,常見本性,
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愿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愿為破疑。

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凈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凈,即佛土凈。

使君東方人,但心凈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凈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愿東愿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后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愿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

惠能與諸人移西方如剎那間,目前便見。各愿見否?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
能凈即釋迦。平直即彌陀。
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
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
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

貪嗔是地獄。愚癡是畜生。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到。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凈,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嘆善哉!唱言:普愿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才人心惡。但心清凈,即是自性西方。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愿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發出家,于道何益!

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鉆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定慧品? 第四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諍。若諍先后,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凈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凈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間善惡好丑,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并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于相,則法體清凈。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于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于自念上,常離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坐禪品? 第五

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凈,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凈,人性本凈。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凈。起心著凈,卻生凈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凈無形相,卻立凈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凈縛。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凈,即障道也。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镀兴_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凈。善知識,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凈。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懺悔品? 第六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于是升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于一切時,念念自凈其心,自修其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于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

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凈。

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愿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驕誑染;從前所有惡業驕誑等罪,悉皆懺悔,愿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愿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善知識,以上是為無相懺悔。

云何名懺?云何名悔?

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谡?,悔其后過。從今以后,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后過。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后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后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愿。各須用心正聽:

自性眾生無邊誓愿度,
自性煩惱無邊誓愿斷,
自性法門無盡誓愿學,

自性無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圖片

又,煩惱無邊誓愿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門無盡誓愿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無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善知識,今發四弘愿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

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凈,眾中尊。

從今日起,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凈,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

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于自色身歸依清凈法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法,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于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何名清凈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凈,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云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云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澈,于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凈法身佛。

善知識,自心歸依是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于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

思量惡事,化為地獄。
思念善事,化為天堂。
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
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
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
念念起惡,常行惡道。
回一念善,智慧即生。

此名自性化身佛。

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

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 后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 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 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于自性觀 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 普愿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 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 后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于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里,何勤遠來?珍重,好去!一眾聞法,靡不開悟,歡喜奉行。

機緣品? 第七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時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卷問字。

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

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

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尼驚異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有魏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師居之。俄成寶坊。

師住九月余日,又為惡黨尋逐。師乃遁于前山。被其縱火焚草木。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于二邑焉。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諭。

師曰:

前念不生即心,
后念不滅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

離一切相即佛。

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凈。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贊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

祖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

師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后,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愿略說經中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

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v說多種譬喻,亦無越于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于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谏菩膼海澿良刀?,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嫠牛愛尾?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愿和尚再垂開示。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于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后,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贊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后善揚。

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余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

師曰:三身者,清凈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復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凈,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于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上轉識為智也。教中云: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僧智常,信州貴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

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

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指示。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

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

對曰:見。

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

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凈,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

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
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

自己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己,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為教授。

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誨。

師曰:汝何處未明?

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于此疑惑。

師曰:汝作么生疑?

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于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于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回,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

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 自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 何為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
外現眾色像? 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圣見
不作涅槃解? 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 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 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行思禪師,生吉州安城劉氏。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師曰:汝曾作什么來?

曰:圣諦亦不為。

師曰:落何階級?

曰:圣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師深器之,令思首眾。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謚號弘濟禪師。

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叩。讓至禮拜。

師曰:甚處來?

曰:嵩山。

師曰:什么物,恁么來?

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師曰:還可修證否?

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即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識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

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臻玄奧。后往南岳,大闡禪宗,敕謚大慧禪師。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論,精天臺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師誰?

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后于《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為我證據。

策云: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

覺遂同策來參。繞師三匝,振錫而立。

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師曰:如是如是!

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

師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曰:誰知非動?

曰:仁者自生分別。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

曰:分別亦非意。

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后著《證道歌》盛行于世。謚曰無相大師。時稱為真覺焉。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汝在此作什么?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策云: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

策云:我師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

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

師問云:仁者何來?

隍具述前緣。

師云: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圣情忘,能所具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隍后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

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

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

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師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

師曰: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

神會禮拜悔謝。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

神會再禮百余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

祖師滅后,會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盛行于世,是謂荷澤禪師。

一僧問師曰:黃梅意旨,甚么人得?

師云:會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還得否?

師云:我不會佛法。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許,見山林郁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來禮拜,云方辯,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國,見達摩大師,囑方辯速往唐土。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見傳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禮。方辯遠來,愿見我師傳來衣缽。

師乃出示。次問上人攻何事業?曰:善塑。師正色曰:汝試塑看。辯罔措。過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師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師舒手摩方辯頂,曰:永為人天福田。師仍以衣酬之。辯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瘞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宋嘉佑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禱輒應。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因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

頓漸品? 第八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于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

師謂眾曰: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
法即一種,見有遲疾。
何名頓漸?法無頓漸,

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然秀之徒眾,往往謾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于此,可往曹溪參決。

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志誠稟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

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凈,長坐不臥。

師曰:住心觀凈,是病非禪。長坐拘身,于理何益?

聽吾偈曰: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

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凈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還不凈。

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智根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戲三昧,是名見性。

志誠再拜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

師曰: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

志誠禮拜,愿為執侍,朝夕不懈。

僧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剌師。

師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于座間。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將欲加害。師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

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行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愿出家。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眾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行昌稟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進。

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師曰:吾久念汝,汝何來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惟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

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

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于佛經?

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

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宇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

曰:學人識量淺昧,愿和尚委曲開示。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么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佛比為凡夫外道執于邪常,諸二乘人于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凈。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后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說偈云: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磔。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徹禮謝而退。

師見諸宗難問,咸起惡心。多集座下,愍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于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于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

護法品? 第九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云: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推讓云: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愿師慈念,速赴上京。

師上表辭疾,愿終林麓。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凈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凈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愿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凈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簡曰:師曰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凈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師語。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諭師曰:師辭老疾,為朕修道,國之福田。師若凈名,托疾毗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余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已,并奉磨納袈裟,及水晶缽,敕韶州刺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為國恩寺焉。

付囑品? 第十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滅度后,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

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法相語言十二對:

語與法對,有與無對,
有色與無色對,
有相與無相對,
有漏與無漏對,
色與空對,動與靜對,
清與濁對,凡與圣對,
僧與俗對,老與少對,
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自性起用十九對:
長與短對,邪與正對,
癡與慧對,愚與智對,
亂與定對,慈與毒對,
戒與非對,直與曲對,
實與虛對,險與平對,
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
悲與害對,喜與嗔對,
舍與慳對,進與退對,

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

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于相離相,內于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離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圣對;問圣,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

如一問一對,余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余問悉皆如此。汝等于后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師于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后,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余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于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眾僧作禮,請師作偈。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于真,
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是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
莫于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并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后,衣法當付何人?

師曰:吾于大梵寺說法,以至于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凈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凈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皆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凈,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凈,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哀留甚堅。

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

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

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愿垂開示。

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

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尊者,第十一、富那夜奢尊者,第十二、馬鳴大士,第十三、迦毗摩羅尊者,第十四、龍樹大士,第十五、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羅睺羅多尊者,第十七、僧伽難提尊者,第十八、伽耶舍多尊者,第十九、鳩摩羅多尊者,第二十、阇耶多尊者,第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第二十二、摩拏羅尊者,第二十三、鶴勒那尊者,第二十四、師子尊者,第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第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第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第二十九、慧可大師,第三十、僧璨大師,第三十一、道信大師,第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后,遞代流傳,毋令乖誤。眾人信受,個別而退。

又問:后莫有難否?

師曰:吾滅后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

頭上養親,口里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交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于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見佛性?

師言:汝等諦聽。后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
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
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
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
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凈性,
凈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當來圓滿真無窮。
淫性本是凈性因,
除淫即是凈性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
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
忽悟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
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
起心總是大癡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
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

不作此見大悠悠。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吊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復說偈曰: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于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

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并所傳衣缽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

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于塔內,白光出現,直上沖天,三日始散。

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發,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磨納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此皆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全文完。

 

 

《六祖壇經》名詞注釋

寶林:寶林寺,曾名中興寺、法泉寺,宋朝叫南華寺,在廣東韶州(今韶關)南華山。
韶州韋刺史:在韶州任地方行政官的韋琚,刺史是主管當地行政的官員的名稱。
大梵寺講堂:韶州有大梵寺,曾名開元寺、崇寧寺、天寧寺和報恩光孝寺等,慧能在此開山傳法。講堂即講經說法的廳堂。
開緣說法:緣是梵語意譯,即攀緣,發生良好關系?;勰転榇蟊娬f法,就讓大眾與佛教結了緣。
儒宗學士:儒家的讀書人,學士是尊稱。
僧尼道俗:僧和尼是佛教的男女信徒;道指道教徒,俗指信教而未出家的人。
法要:佛法的要義。
善知識:佛教術語,指信仰佛教掌握佛理而一心向善的人。這里是對佛教信眾的敬稱。
菩提:梵語音譯,舊譯為道,新譯為覺,即覺悟。自性:即本性,禪宗認為每個人本來都有佛性。
直了:即頓悟,這是禪宗主張的修行覺悟法門。
嚴父:古時候說父嚴母慈,故稱嚴父。
本貫范陽:范陽在今北京市大興、宛平一帶。據敦煌本,本貫作本官,意謂慧能的父親原在范陽做官,但從《神會語錄》開始,范陽被寫成慧能的籍貫。
左降:被貶官降職。左和右表示尊卑之義,在各個歷史時期有所不同,這里是左卑右尊之意,故稱左降。嶺南:五嶺以南,即今廣東地區。
新州:今廣東省西南部新興地區。
父又早亡:據《景德傳燈錄》,慧能三歲時父親去世。
南海:今廣東省佛山市一帶。
《金剛經》:一部印度佛經,漢語版《金剛經》歷史上共有六個著名譯本并傳,最通行的是后秦鳩摩羅什于弘始四年(402年)譯出本。
蘄州:今湖北省蘄州西北。
五祖忍大師:慧能之師弘忍被后世禪宗尊為五祖(602—675年),湖北黃梅人,一說江西潯陽(今九江市)人,本姓周。主化:(用佛教)主持教化。
取銀十兩:敦煌本無客贈銀兩事,是“惠能聞說,宿業有緣,便即辭親”,這有違于傳統孝道,從惠昕本開始就加上了客贈銀十兩安置老母的情節。
獦獠:音同“葛僚”,是當時對攜犬行獵為生的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蔑稱。可能當時慧能的穿戴像少數民族。
和尚:梵語音譯,尚也寫作上,本是印度稱老師的俗語,中國佛教中是對僧人的尊稱,泛化后則指出家的佛教徒,尊義漸減。
作務:干活,勞動。
福田:好像種田會有收獲,信佛教行善事也會有福報,故稱福田。
根性大利:教講究慧根,即心性中有信佛的因子,大利指領悟很快,這是贊美語。
行者:方丈的侍者,也指游方僧人,這里指寺院內管理雜務的僧人。
踏碓:碓是過去舂米的器具,一般為石制,配有杠桿原理的木槌,用腳踩木槌將稻碾為米,故叫踏碓。
般若:也作班若、波若、缽若、般羅若等,是梵語音譯,一般讀作“波耶”,意譯的話,就是智慧的意思。
偈:梵語意譯,又譯頌,四句整齊韻語,用于表達一種對佛法的理解、贊頌。又偈與竭意通,即攝盡其義之意,也就是完全概括了微言大義。
處分:這里是吩咐的意思。
澄心:清心,使心思進入感悟佛理以便作偈子的境界。
大師:指慧能。
神秀:俗姓李,河南開封尉氏人。當時是弘忍的首席大弟子,后來受唐王朝禮遇,他的禪學流派在歷史上號為禪門北宗。
教授師:梵語阿閣梨的意譯是教授,即規范正行,教授師是對可以教授規矩儀則而作眾僧表率之高僧的敬稱。
謾作:胡亂作。意思是自己作的偈子一定水平不高。
依止:仰仗追隨。
供奉盧珍:供奉是唐朝皇宮中對有某種技能的人給予的官職名稱,供奉盧珍即一個叫盧珍的宮廷畫師。
五祖血脈圖:將初祖達摩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禪宗傳承過程畫成圖。
菩提樹:印度的一種常綠喬木,傳說釋迦牟尼在此樹下覺悟成佛,故名菩提樹。明鏡臺:即明鏡,《大乘起信論》中曾把眾生的心喻作鏡子。宿業障重:宿即過去、前世;業是梵語羯磨的意譯,指人的一切思想言行;障是障礙;重即嚴重。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第五品中語,原意是佛祖對須菩提說佛祖所有的身相,都是虛妄不實的,意思是一切皆空才是佛門真諦。
惡道:即三惡道,是地獄、餓鬼、旁生(除人之外的一切動物),三善道是天、人、阿修羅(即“非天”,有“天?!倍鵁o“德”者),三善道和三惡道合起來就是六道輪回。
炷香:即燒香。炷是動詞。
慈悲:《智度論》二十七:“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彼源缺褪桥c眾生同樂,救眾生苦難的一種所謂菩薩情懷。
念念:每一個念頭之間,指極短暫的瞬間。
萬法:法是梵語達摩的意譯,指一切小者、大者、有形者、無形者、真實者、虛妄者、事物、道理等,所以萬法就是指包羅萬象的一切。
無上菩提:最高的覺悟。
童子:還沒有正式出家的少年,或小沙彌一類。
上人:本是對德行高者的尊稱,這里慧能用以稱呼童子,是表示格外尊重的意思。
別駕:官名,刺史的佐僚。
肉身菩薩:雖然還是父母給予的肉身,但在精神上已經達到了菩薩的境界。
腰石:腰里捆綁一塊石頭以增加身體重量,便于踏動舂米碓。
米熟也未:米舂好了沒有。熟是舂好的意思。
猶欠篩在:還差一道用篩子篩的工序,暗示還需要五祖點撥驗證的意思。
丈夫:如來有十號,其一叫調御丈夫。
天人師:如來十號之一,意為天和人都尊佛為師。
頓教:禪宗以頓悟相標榜,所以叫頓教。
有情:梵語薩埵意譯,即眾生。
“有情來下種”偈:前兩句說眾生沒有超脫有情,所以難脫因果報應的循環;后兩句說超脫有情而覺悟后就能達無性亦無生的佛教空諦境界。
達摩大師:南天竺(今印度南部)人,一說波斯人,南北朝時來中國傳教,成為所謂禪宗初祖。
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懷”指懷集縣,“會”指四會縣,都是廣東省的縣名。這是帶有預言性質的讖語,暗示慧能先在廣東一帶隱居等待機會。南中人:嶺南人。九江驛:今江西省九江市。合是吾渡:“渡”與“度”諧音相通,弘忍與慧能通過說渡船來表達佛法的傳授。
已:語氣虛詞,表示動作結束。
大庾嶺:山名,江西省大庾縣南和廣東省南雄縣的分界之處,也是一處地理分界標志,過了嶺就屬于嶺南。
惠明:即慧明,敦煌本作惠順,俗姓陳,據說是南朝陳宣帝的孫子,但此說有爭議。
趁及:趕上。
行者:本義是方丈的侍者,后來泛稱修行佛道的人,這里是對慧能的稱呼。
黃梅:湖北省黃梅縣,弘忍所在地,可代指弘忍。
逢袁則止,遇蒙則居:袁指袁州,今江西省宜春縣;蒙,袁州的蒙山。
曹溪:廣東省韶關市南。
四會:廣東省四會縣,今新會縣。
《涅槃經》:即《大般涅槃經》,主要教義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幡:寺院里的旗子,窄長,是佛教法物。
仁者:佛教講慈悲為懷,故可稱和尚為仁者。這是慧能對法性寺僧人的尊稱。
高貴德王菩薩:全稱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
四重禁:即奸淫、殺戮、偷盜、大妄語四重罪。
五逆:罪惡之極逆于常理,又叫五間業。
一闡提:佛教稱斷絕善根之極惡人為一闡提,但誓愿濟度眾生自己不成佛的菩薩也被稱作一闡提,所謂二種一闡提,這里是指前者。
蘊:指五蘊,又稱五陰,即色、受、想、行、識。某甲:自稱,相當于“我”。祝發:剃發。東山法門:指自己講的佛法是從黃梅憑茂山弘忍處得到的真傳。使君:對韋琚的尊稱。

發表評論

女被啪到深处喷水GIF动态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欧美肥胖老太大喷水| 中文午夜乱理片无码AⅤ|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夜夜澡人摸人人添人人看|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成人|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HE| 久久久久琪琪去精品色一到本| 乌克兰少妇XXXX做受野外| 锕锕锕锕锕锕锕好疼免费看网站| 欧美疯狂3p群体交乱视频丨zu| 607080岁奶奶| 你的棒棒可以桶桶我的下水道|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免费 | 久久免费的精品国产V∧|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久久道具| 久激情内射婷内射蜜桃|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国产| 久久免费看少妇高潮V片特黄| 夜夜爽8888免费视频| 久久婷婷国产剧情内射白浆| 在线观看亚洲区激情AV| 免费看国产曰批40分钟| 97在线视频免费人妻| 欧美性色黄大片手机版| 超鹏97国语在线|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剧情AV麻豆果冻| 午夜性又黄又爽免费看尤物|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一本一本|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不卡| 欧美群交性爱视频| 成年无码AV片完整版| 熟女俱乐部五十路六十路AV| 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APP|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思思| 中国BGMBGMBGM老妇网站| 欧美XXXX做受欧美88| 成年AV免费网址大全超清| 婷婷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在AV极品无码天堂手机版 | 国产精品成熟老妇女|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3p | 日本一线产区和韩国二线产区区别 | 涩爱AV挺进少妇张开双暴躁|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 免费女人高潮流视频在线观看| 暗交小拗女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天堂AV无码大芭蕉伊人AV不卡| 好男人好资源影视在线| 在线麻豆精东9制片厂AV影现网 | 无码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 娇妻宾馆被三根粗大的夹击| 中国女人内射6XXXXXWWW|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澡AV|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亚洲女人操BB在线| 欧美大屁股流白浆XXXX视频| 公交车大龟廷进我身体里视频| 亚洲AV最新天堂网址| 免费观看男女AV入口网站| 纯肉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网址| 小雪被老汉玩遍各种方式| 久久天堂综合亚洲伊人HD妓女| FREEXXXPORN中国女人| 脱色摇床THERMO网站| 九月九电影免费观看| JIZZ中国女人奶水多| 无码无遮挡又大又爽又黄的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女国产乱让韩|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高潮了亚洲乱色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AV日韩AV高潮喷无码 | 炖肉计(是今)海棠| 亚洲国产精品热久久| 欧美丰满熟妇乱XXXXX视频 | 喑交小拗女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久久精品| 果冻国产精品麻豆成人AV电影| 中文字幕乱码人在线视频1区| 少妇无码太爽了不卡视频在线看| 九九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YELLOW在线观看| 亚洲AV麻豆AⅤ无码电影| 女人18毛片A级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午夜|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一本到桃花网|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宝贝腿抬高点让我爽一点麻豆 | 人妻中文无码就熟专区| 黑人又大又粗又硬XXXXX| JAVAPARSER丰满白老师|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 欧美人与牲动交XXXⅩ|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四季亚洲Av日韩AV无码中文|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 大屁股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色噜噜AV男人的天堂|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国产99久久久国产无需播放器|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在线观看| 色综合伊人色综合网站| 噜噜私人影片在线看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电影院| 中文在线ずっと好きだった|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内射人妻无码色AV|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臀| JZZIJZZIJ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国产婷婷六月丁香| 日韩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 五月丁香伊人久久91视频| 欧美群交性爱视频|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丰满岳跪趴高撅肥臀| 中国VODAFONE粗暴|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人与动物PPT免费模板|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岛国久久久久| FREEXXXX国产HD中文对白| 亚洲欧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被三个黑人调教| 女班长给我看她小积积作文| 金瓶梅之爱的奴隶| 公交车上售票员用B验票小镇|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69影|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网址天堂| 手机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 欧美成人精品视频在线不卡 |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特级欧美ZOOXX| 欧美又粗又大XXXXBBBB疯| 久久久久久久女国产乱让韩|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极品| 大帝A∨无码视频在线播放| 717影院理论午夜伦八戒| 亚洲乱码无人区卡1卡2卡3 | 男人操女人视频图片日韩| 九九九影视电影高清全集观看 | 久久婷婷五月国产色综合| 国产又粗又黄又爽的大片| 公粗挺进了我的密道在线观看 |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无码视频| 欧洲无人区码SUV| 老师趴讲台屁股撅起来作文| 97人伦影院A级毛片| 亚洲精品嫩草研究院久久|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蜜桃| 日本一卡二卡三卡四卡2021| 欧美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 久久综合给久久狠狠97色| 鳮巴又大又爽我高潮了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成人毛片女18免费| GRANSREMEDY老太太| 中文字幕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最大的熟女水蜜桃AV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网站大全|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色妞WW精品视频7777|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狠狠| 欧美激情一区蜜桃传媒| 免费A级毛片无码韩国|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页网| 交换配乱吟粗大SNS840| 国产熟女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小说| 穿着旗袍方便C英语老师| 被陌生人在地铁揉到高潮| JAPANESETUBE日本护|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性| 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亚洲欧洲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AⅤ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AV无码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 亚洲AVTV永久综合在线|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人妻| 性VODAFONEWIFI另类| 小诗的公交车日记1一15文| 无遮挡粉嫩小泬久久久久久软件 |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 | 菠萝蜜视频APP在线观看| あざらしそふと官网| 啊轻点灬大JI巴太粗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