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 莫非道也。而可道者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后可常耳。今夫仁義禮智,此道之可道者也。 … 閱讀更多
經名:道德真經注。又名:《老子新解》、《道德經義》或《道德經解》。北宋古文大家蘇轍于宋元符庚辰年(1100)注。《宋史·藝文志》作《道德經義》,《四庫全書》作《道德經解》,均二卷,《道藏》本四卷。此書主三教同源之說。蘇轍,字子冉,蘇東坡弟,古文八大家之一,別署穎濵,由儒入道者,然其注乃援佛解道。蘇轍為作題跋曰:“使漢初有此書,則孔子老子為一;使晉末間有此書,則佛老不為二。”三教同源處,則在“致中極和”。故注文引儒典《中庸》及佛教之佛性說以釋《老子》。卷后蘇轍《自題》謂:“六祖有言:不思善,不思惡”。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則喜怒哀樂之未發也。蓋中者,佛性之異名,而和者六度萬行之總目也。致中極,和而天地萬物生于其間,此非佛法何以當之?”他認為人的感覺(視、聽、味、臭、觸覺等)只是一種現象,現象之后有根本的共同的東西,而這東西是不可知的。可稱之為“性”。人本來只有性,由于與外界接觸,性才分化為各種感覺。所以重要的是從日常熟知的感覺去反推求得性。《老子》所說,也是要求人從有至無,以求得道的真諦。蘇轍認為,這與佛教的《楞嚴經》的圭旨一樣,無非是破日常的謬見,以明自己的本性。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 莫非道也。而可道者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后可常耳。今夫仁義禮智,此道之可道者也。 … 閱讀更多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 … 閱讀更多
不尚賢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 … 閱讀更多
天地不仁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無私,而聽萬物之自然,故萬物自生自死,死 … 閱讀更多
谷神不死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谷至虛而猶有形,谷神則虛而無形也。虛而無形,尚無有生,安有死耶?謂之谷神 … 閱讀更多
天長地久章第七 天長地久, 天地雖大而未離於形數,則其長久蓋有量矣。然老子之言長久極於天地,蓋以人所見者言之耳 … 閱讀更多
上善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 … 閱讀更多
持而盈之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如長保。 知盈之必溢,而以持固之,不若不盈之安也。知銳之又折, … 閱讀更多
載營魄章第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魄之所以異於魂者,魄為物,魂為神也。《易》曰: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 … 閱讀更多
三十輻章第十一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 閱讀更多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視色聽音嘗味,其本皆出於性,方其有性而未有物也,至矣 … 閱讀更多
寵辱章第十三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古之達人,驚寵如驚辱,知寵之為辱先也;貴身如貴大患,知身之為患本也。是以 … 閱讀更多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請,故復混而為一。 視之而見者 … 閱讀更多
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粗盡而微,微極而妙,妙極而玄,玄則無所不通,而深不可識 …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