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 致虛極章第十六
致虛極章第十六 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不極,則有未亡也。守靜不篤,則動未亡也。丘山雖去,而微塵未盡,未為極與篤 … 閱讀更多
經(jīng)名:道德真經(jīng)注。又名:《老子新解》、《道德經(jīng)義》或《道德經(jīng)解》。北宋古文大家蘇轍于宋元符庚辰年(1100)注。《宋史·藝文志》作《道德經(jīng)義》,《四庫全書》作《道德經(jīng)解》,均二卷,《道藏》本四卷。此書主三教同源之說。蘇轍,字子冉,蘇東坡弟,古文八大家之一,別署穎濵,由儒入道者,然其注乃援佛解道。蘇轍為作題跋曰:“使?jié)h初有此書,則孔子老子為一;使晉末間有此書,則佛老不為二。”三教同源處,則在“致中極和”。故注文引儒典《中庸》及佛教之佛性說以釋《老子》。卷后蘇轍《自題》謂:“六祖有言:不思善,不思惡”。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則喜怒哀樂之未發(fā)也。蓋中者,佛性之異名,而和者六度萬行之總目也。致中極,和而天地萬物生于其間,此非佛法何以當(dāng)之?”他認(rèn)為人的感覺(視、聽、味、臭、觸覺等)只是一種現(xiàn)象,現(xiàn)象之后有根本的共同的東西,而這東西是不可知的。可稱之為“性”。人本來只有性,由于與外界接觸,性才分化為各種感覺。所以重要的是從日常熟知的感覺去反推求得性。《老子》所說,也是要求人從有至無,以求得道的真諦。蘇轍認(rèn)為,這與佛教的《楞嚴(yán)經(jīng)》的圭旨一樣,無非是破日常的謬見,以明自己的本性。
致虛極章第十六 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不極,則有未亡也。守靜不篤,則動未亡也。丘山雖去,而微塵未盡,未為極與篤 … 閱讀更多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以道在宥天下,而未嘗治之,民不知其所以然,故亦知有之而已。 其次,親之譽之; … 閱讀更多
大道廢章第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之隆也,仁義行於其中,而民不知。道既廢,而后仁義見矣。 智慧出,有大偽; … 閱讀更多
絕圣棄智章第十九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非圣智不足以知道,使圣智為天下,其有不以道御物者乎?然世之人不足以知圣 … 閱讀更多
絕學(xué)無憂章第二十 絕學(xué)無憂。 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不知性命之正,而以學(xué)求益,增其所未聞,積之不已,而無以一之, … 閱讀更多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無形也,及其運而為德,則有容矣,故德者道之見也。自是推之,則眾有之 … 閱讀更多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 曲則全, 圣人動必循理,理之所在,或直或曲,要於通而已。通故與物不迕,不迕故全也。 枉則直, … 閱讀更多
希實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言出於自然,則簡而中;非其自然而強言之,則煩而俳信矣。故曰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 閱讀更多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人未有不能立且行者也 … 閱讀更多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夫道,非清非濁,非高非下,非去非來,非善非惡,混然而成體,其於人為性 … 閱讀更多
重為輕根章第二十六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凡物輕不能載重,小不能鎮(zhèn)大,不行者使行,不動者制動,故輕以重為根,躁 … 閱讀更多
善行無轍跡章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跡, 乘理而行,故無跡。 善言無瑕謫, 時然后言,故言滿天下無口過。 善計不用籌 … 閱讀更多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fù)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 … 閱讀更多
將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圣人之有天下,非取之也,萬物歸之,不得已而受之。其治天 … 閱讀更多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圣人用兵,皆出不得已。非不得已而欲以強勝天下,雖或 …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