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各安其分,則不爭而自治,故卻走馬而糞田。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 閱讀更多
經名:道德真經注。又名:《老子新解》、《道德經義》或《道德經解》。北宋古文大家蘇轍于宋元符庚辰年(1100)注。《宋史·藝文志》作《道德經義》,《四庫全書》作《道德經解》,均二卷,《道藏》本四卷。此書主三教同源之說。蘇轍,字子冉,蘇東坡弟,古文八大家之一,別署穎濵,由儒入道者,然其注乃援佛解道。蘇轍為作題跋曰:“使漢初有此書,則孔子老子為一;使晉末間有此書,則佛老不為二。”三教同源處,則在“致中極和”。故注文引儒典《中庸》及佛教之佛性說以釋《老子》。卷后蘇轍《自題》謂:“六祖有言:不思善,不思惡”。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則喜怒哀樂之未發也。蓋中者,佛性之異名,而和者六度萬行之總目也。致中極,和而天地萬物生于其間,此非佛法何以當之?”他認為人的感覺(視、聽、味、臭、觸覺等)只是一種現象,現象之后有根本的共同的東西,而這東西是不可知的。可稱之為“性”。人本來只有性,由于與外界接觸,性才分化為各種感覺。所以重要的是從日常熟知的感覺去反推求得性。《老子》所說,也是要求人從有至無,以求得道的真諦。蘇轍認為,這與佛教的《楞嚴經》的圭旨一樣,無非是破日常的謬見,以明自己的本性。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各安其分,則不爭而自治,故卻走馬而糞田。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 閱讀更多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性之為體,充遍宇宙,無遠近古今之異。古 … 閱讀更多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為學日益, 不知道而務學,聞見日多,而無以一之,未免為學者也。孔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 閱讀更多
圣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 閱讀更多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 性無生死,出則為生,入則為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 閱讀更多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道者萬物之母,故生萬物者道也。及其運而為德,牧養群眾而不辭 … 閱讀更多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方無名,則物之所資始也,及其有名 … 閱讀更多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體道者無知、無行、無所施設,而物自化。今介然有知而行於 … 閱讀更多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 世豈有建而不拔,抱而不脫者乎?惟圣人知性之真,審物 … 閱讀更多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老子之言道德,每以嬰兒況之者,皆言其體而已,未及其用也。今夫嬰兒泊然 … 閱讀更多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道非言說, … 閱讀更多
以正治國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古之圣人柔遠能邇,無意於用兵,唯不得已,然后有征伐之事 … 閱讀更多
其政悶悶章第五十八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 … 閱讀更多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 … 閱讀更多
治大國章第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 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勞,撓則魚爛。 以道蒞天下,其鬼 … 閱讀更多